什么是慢性腰肌劳损?慢性腰肌劳损是指多种损伤所致腰部软组织慢性病理性改变,以持续性的慢性腰背部疼痛、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。是门诊临床常见的腰痛疾病之一。
【病因病理】
腰部处于人体脊体的低位,承受的力量较大;又是活动段与固定段交界处,活动量及承受重量都大。腰部肌肉协助支持其完成各种活动,并保护脊柱在活上静止时(静止时腰肌并未放松)不受损伤,所以腰部肌肉易于受到损害,若未及时恢复,长时间积累就会造成慢性腰肌劳损。
1. 急性外伤迁延 腰部急性扭伤未得到适当的休息和制动,影响组织正常愈合;或过重手法的推拿按摩,使愈合的组织又损害;或愈合后遗留大面积瘢痕组织,使肌内小神经被卡压,产生慢性腰痛。
2. .积累性慢性损伤 腰部肌肉长期处于某种姿势的向张力牵拉,肌肉内微血管断裂出血水肿,压迫小神经而发生疼痛;附着点肌纤维牵拉受损,可发生反应性炎症。
3. 其他因素 腰部反复受凉,腰肌过度收缩,亦可诱发或加重腰痛。
【临床表现】
1. 有腰部外伤病史,或腰部长期姿势不当病史。
2. 腰痛反复发作,腰部酸胀疼痛,劳累后加重,休息减轻。腰部因活动时疼痛加重而出现保护性僵直,稍活动后即可恢复正常。适当的按摩疼痛缓解。
3. 检查压痛点不局限。本开门见山无下肢感觉及反射障碍。
【诊断与鉴别诊断】
(一) 诊断要点
1. 有外伤史 腰姿势不当用力史及受凉史。
2. 疼痛特点 以腰部反复发作疼痛,劳累加重休息减轻为特点。
3. 发病特点 反复发作,青壮年多见。
4.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。
5. 摄X线正侧位片多无异常;实验室检查无异常。
(二) 鉴别诊断
本病应与其他慢性腰背痛疾病相鉴别。
1. 腰背部纤维织炎 本病有受凉病史,疼痛范围比慢性腰肌劳损广泛。实验室检查血沉快,抗“O”可阳性。
2. 退变性脊柱炎 多见于老年,逐渐起病,进展缓慢;晨起加重,活动后减轻;摄X线片,可见腰椎广泛性退性变。
3.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症亦见于青壮年,多有个伤病史;疼痛较重,且向下肢放射,直腿高抬试验阳性;CT、MRI可确诊。
【治疗思路与方法】
本病是慢性病,治疗应采取综合的非手术疗法。疼痛较重者,适当休息;加强腰背肌肉锻炼,预防感冒,防止腰部受凉;纠正不良劳动姿势和不良睡姿;使用恰当的床垫。
(一) 中医治疗
本病属中医“腰痛”范畴。中医认为,“腰为肾之府”,督脉、膀胱经从腰部经过,腰又为带脉之所约,故本病寒热虚实均可见。治疗当虚补实泻,活络止痛为要。
1. 针推理疗程 是慢性腰肌劳损较好的治疗方法。
(1) 针灸:针灸可以减轻腰部肌肉痉挛,缓解疼痛,促进病损的恢复。常选用:阿是穴、夹脊穴、腰部膀胱经俞穴、委中穴等。属瘀血型者加用昆仑、后溪等穴,采用平补平泻手法,针刺后腰部俞穴、委中穴可加拔火罐,术后可在针刺腰痛穴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腰部;属寒湿型痛者加腰阳关、大肠俞、关元等穴,温针久,或针后拔炎罐;肾虚型腰痛可加用命门、大肠俞、太溪等穴,补法,阳虚者用温针灸,阳虚者不灸,针后拔火罐。各型有肌肉痉挛严重者均可在痉挛处行刺血拔罐。
有学者采用银质针温热灸冶疗本病,取得了较好的疗效。
(2) 推拿按摩:可缓解肌肉痉挛,同时配合手法能纠正腰椎小关节紊乱、骶髂关节错位等,是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。
患者取俯卧位,头转向一侧,手放于床旁,放松全身肌肉,医者立于患者右侧,似右手掌掌根部分另沿两侧骶棘肌上端自上而下直至腰骶部,施以按揉法、法以放松腰部肌肉,然后用双手拇指或中指指端重点按揉、点按腰部夹脊、痛点以及膀胱经俞穴,施术时徐徐用力按压,由浅入深,以患者感觉酸胀为佳,每穴约一分钟左右,再用掌根直擦腰骶部两侧膀胱经、横擦腰骶部,以透热为度,最后以揉法、拍法作为结束手法。
(3) 拔罐:可在腰部和下肢行拔罐治疗,腰部穴位如肾俞、大肠俞、腰眼、秩边等,下肢穴位如委中、承山、足三里等。
(4) 穴位注射:选肾俞、腰眼、白环俞、命门、阿是等穴,用复方丹参注射液、当归注射液、红花注射液、维脑路通注射液等,1次选3~5个穴位,每穴注入0、5~1ml药液,1日1次或隔日1次,10次为1疗程。
(5) 其他:药透、超短波等可改善血循环,促进炎症吸收,减轻疼痛。
2. 小针刀疗法 有痉挛粘连瘢痕者,用小针刀剥离切断,解除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。
(二) 西医治疗
神经阻滞疗法 有明显压痛点或解及肌肉痉挛者,用局部阻滞治疗,能消除肿胀缓解疼痛。常用0.5%~1%利多卡因5ml左右,加少量激素,每周1次,5次为1疗程。
【按语】
1. 慢性腰肌劳损急性期适当休息睡硬板床;注意纠正不良姿势,防止风寒外邪侵袭,改善工作劳动生活环境。
2. 恰当使用使用按摩理疗、穴位注射对治疗慢性腰痛有效。针对病情使用药物穴位注射是较好方法,如:局部有肿胀粘连血循环差者选丹参针、红花针、当归针,肌肉痉挛者用山莨菪碱针,疼痛较重者用颅痛定针、神师麻针等。疼痛范围大、伴强直局部肿胀者,可以选择拔火罐法。
3. 有明显痛点者选用阻滞,触及痛性结节或条索者用小针刀治疗。
4. 本病属于慢性疾病,部分患者伴有忧郁烦躁失眠,应加用相应药物。